• 公民视点网

人间有味是清欢:听大师谈清明上河图中的美食文化记忆

 时间:2022-07-05 20:16来源: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初夏之日,有着天然的生气。树是向上的,人也是向上的。

湖湘美食大师、国画大师张志君先生早就听闻湖南有个木作博物馆聚典阁,欣然邀约我一同前往。在暑气喧腾的一天,一边欣赏大型黄花梨精品木雕清明上河图,浅酌慢饮风雅宋的美食文化,一边听两位艺术大师侃侃大谈艺术探索,真是无上清凉的美事。

在我看来,张志君老师是一位有着很强世俗情怀的人,他多次访问美国艺术大学,给美国人讲授中华国画艺术和美食文化,让我感受到了他那颗赤子之心的质朴和超然。早在1992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拍摄报道张志君专题片,媒体就点评他为“厨师画家,全国唯一;蔬菜作画,中外一绝”。到1999年12月,他被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联合报》邀请赴台湾做“汉代养生美食”讲座,名噪一时。纪智老师更是独树一帜。他用生命来实践和追求自己一生的文化梦想。清明上河图中的美食记忆,这个主题对于我一个漂泊海外多年的华侨,更加寻味悠然。

在艳阳的暖醺下,我觉得不虚此行,心中也充满了感恩。在一个幽静安宁,古意浪漫的聚典阁木头房子里,两位老师在各自艺术领域特立独行,有着卓尔不凡风采的他们能产生多少思想的碰撞呢?这是个谜,也肯定文化的玩味不少吧。

这般雅致的记忆如果没有文字的留存,实属遗憾。幸记之。

”宋朝人喜欢素食和鲜花入食。苏轼在《菜羹赋》,把素食写得非常富于诗意,“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他还有一道用新鲜蔓菁、萝卜混合白米煮的“东坡羹”传世。黄庭坚画蔬菜题词云:“可使士大夫知此味,不使吾民有此色。宋朝·曾几在《食笋》中写道”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龙蛇戢戢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馀。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丁宁下番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张志君老师谈到:”鲜花同样走上餐桌,宋代出现了十来样花卉入菜,比如牡丹沙拉,比现在常见的茉莉花炒蛋更精致,为雅趣无双。”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少外国学者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许多近代城市文明的特征“比西方提早500 年”。宋代确是一个世俗文化大放异彩的时代。有温热丰富的食物慰藉劳生,有士大夫的旨趣引导全民的品位。市井饮食与风雅品味和谐并存。追溯如今中国人审美与生活通融的美学源头,都要回到宋朝。

纪智先生介绍说:”据学者考据,北宋东京与南宋临安人口最盛时都在百万以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清明上河图》里以5米长度还原的北宋东京城,一百余栋楼宇中,竟有四十五家都是经营餐饮的店铺,几近半数。开封灌汤包,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清明时节,宋朝人还吃什么呢?《东京梦华录》上这样记载:(清明)节日,坊市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清明前后,大街小巷响彻卖饧的声音。饧,在古代多指的是麦芽糖。麦芽糖是以高粱、米、大麦、粟、玉米等淀粉质的粮食为原料,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饧的用处很大,除制作灶糖、饧饼等食品之外,还有药用价值,入药者称为胶饴。宋朝市面上的吃食似乎很便宜。”不同于唐代,宋代都城废除了坊市分割,“开封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敞开型的城市”,热闹的夜市有时持续通宵。在东京开封,无论贵胄还是平民,都能各得所需。著名的酒楼有72座,号称“七十二正店”。

谈到夏季的美食,张志君老师提到,宋朝人已经擅长独当一面的小吃美食招徕顾客。如曹婆肉饼、薛家羊饭、梅家鹅鸭、曹家从食、徐家瓠羹、郑家油饼等等。而宋代人吃辣主要靠生姜、胡椒、芥末和芥菜。北宋初年,宋太宗问大臣苏易简:“食品称珍,何物为最?”苏易简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然后揭秘对他来说的无上美味“齑汁”——把姜、蒜、韭菜切碎捣泥,再兑上水,加胡椒、盐混合。

两位老师似乎都是跨界的高手,对于我将他们定义为跨界精英这一说法,张志君老师表示:“学习书画时的色彩运用,我将它融入到烹饪中去,我又将烹饪的材料当作是我手中的画笔,将它运用到我的书画创作中来,“烹饪”与“书画”这两者均属于艺术,而且相辅相成,所以我并没有跨界。”当张志君老师看到纪智补全版清明上河图黄花梨木雕大气磅礴呈现在眼前的时候,他却好奇地问纪智老师如何去实现跨界的。

纪老师说:”我自己从空间设计领域到开拓经营博物馆领域,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大胆的决定,但是一切决定下来之前,是有很多沉淀的。而这种沉淀根植于我的生活经历。用乔布斯的一句话:’人生中当你回头去看就会发现,眼前的珠子都可以串在一起,每一份经历都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从早年的我玩音乐,到下海从事汽车贸易,各种新潮的物件在我手下都把玩过,而这种对于艺术的爱好日积月累,让我最终发自内心喜欢上了木作文化。特别是我在美国旅居期间,看到美国人对木头的天然喜爱,促使我专注于创作黄花梨木雕的心灵秘境——清明上河图。生命如同一条河流,从堵塞湍急之处,渐渐走向泱泱开阔的境地,我终于一步步认识到要用艺术和文化来取代浮华物质的铺排,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延伸到极致。做一个重大的决定时候,我认为一定要尽量看长远,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

让人惊叹的是,这幅在迪拜世博会展出,并于2019年荣获第四届“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的作品总尺寸长88米、高2米。共用黄花梨木20余吨,整幅作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镂雕、层雕、禅雕等”多层次“风采横溢,妙在画外”的创新技法,将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活生生的打造成了惊艳世界的一席”文化盛宴”。

而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张志君老师在全国第二届烹饪技术比赛中以五光十色的花色冷拼“锦上添花”和鲜嫩香辣的热菜“软蒸火夹鳜鱼”夺得两枚金牌,实现了湘菜在全国烹饪界的“零的突破”。从他1985年有幸成为著名画家何海霞先生入室弟子,专攻国画山水。1998年获得“湖南省中青年十杰画家”称号。1999年出版了《张志君中国画作品选》。创作的《三峡晓色》、《苍山清泉》、《罗霄山韵》、《万壑松风》、《锦绣云山巧凿成》等作品曾多次参加湖南和全国美展。2001年《山涧溪》入选第十五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新人新作展”,2002年《武陵高秋》荣获全国中国画展优秀作品奖。

自由换挡的跨界,其实都离不开一定程度的专注到实现出神入化,克服困难,实现跳跃式前进。而自由的精髓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参加决定自己的命运,坚信在未知的地方一定有属于自己的灿烂星空。

践行人文精神的理想——跨界还是沉浸自我?而能永葆一颗赤子之心,这就是艺术的本源力量吧。亨廷顿说,世界的冲突,本质上是文明的冲突。世界的竞争,是文化的优胜劣汰。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饮食上的亲和力,也会加快对另一个民族文化上的认同。美食外交是一个国家较为常用的手段,元首出访,必有国宴招待,餐桌是展现诚意,拉近关系最好的平台。通过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传承,让更多的国际友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借着美食的媒介,让宴会上所有的神采和心意都凝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上,我们要让清明上河图永远是通达人情的,永远是活色生香的,永远是温热鲜明的,永远是亲和有力的。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任联合国中文组组长何勇博士,是首位获得联合国21世纪奖的中国人。他提到:“文化是美食的灵魂,更是民族的记忆。”愿我们都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受到怡情之美。

文化绵长、生活不止!愿你我都能安享世俗生活的安宁和谐。“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张志君老师特创作一幅清明上河图梅花包子,寄语爱清之家的朋友们:“无上妙品”。

师帅,祖籍湖南长沙,美国华人作家联谊会副会长。美国华盛顿华人作家协会会员,美国《美华商报》、《新世界时报》特约专栏撰稿人。北京大学法学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国际法博士。在国际贸易,跨国并购领域经验丰富,现担任中美青年企业家创业促进会首席法律顾问,美中工商联合会高级顾问。热心侨务工作,回国参加湖南省第八次归侨眷代表大会期间,受聘担任湖南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法律顾问,美中湖湘文化交流协会美东分会会长。热爱诗词,雅好写作,发表散文以及旅美札记,美国智库研究专题报道近百万字,出版诗集两本,擅长中西翻译。翻译专著《风险与理性》,《如法所能》入选“中美元首法律交流计划”图书奖,获得读者广泛好评和喜爱。